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視察三峽工程時指出,“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”。新中國成立70年來、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,我國水電戰線從勘探設計到施工管理,都走在了世界前列。解放初期,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僅為36萬千瓦,現在已經發展到了3.5億千瓦左右。更加令人振奮的是,我國在海外建設了320余座水電站、總裝機容量達8100多萬千瓦,成為我國在“走出去”領域中一張亮麗的名片。
過去我國水電弱小、技術薄弱,現在我們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最強的競爭力。我們通過三峽工程掌握了70萬千瓦水電機組技術和裝備,后來發展到80萬千瓦,現在白鶴灘水電站已達到100萬千瓦,成為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。上面提到的320余座海外水電站,絕大部分裝備也都是我們自主制造的,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為“中國制造”感到自豪。通過原始創新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,中國水電裝備制造安裝水平實現了從學習、跟跑、并跑到領跑直至全面超越,水電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,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
回顧水電發展的歷程,有三個政策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延續。
第一是水庫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。盡管現在水利水電建設的成本中有一半以上都用在了移民身上,但距離讓移民安居樂業、距離“建一個電站、富一方人民”還有很大差距。要讓居民長治久安、安居樂業,一定要像社會保險一樣給予后期扶持政策,按人頭而不是按戶每人每月給予50元的補償。盡管這筆錢有限,但移民舍小家為國家,應該給予他們一個保障,不管他們離開故土去往哪里,這筆錢一定要給他們。
第二是“先移民后建設”政策。在發展初期,水電站建設在遇到移民問題時,一般的解決辦法是邊建設邊移民,甚至有先建設后移民的情況。后來我們對業主單位提出建議,應該多支付一點成本,先把移民安置好,讓他們對將來的生活有盼頭、感到生活有保障,然后再去搞建設。這個建議得到了移民的大力支持,目前在建的白鶴灘水電站和烏東德水電站開始采用這一政策。雖然這樣做會增加水電建設的成本,但這個政策是對的,值得在以后的水利水電建設中貫徹下去。
第三是一個流域主要由一家公司開發。在電力體制改革初期,很多電力公司急于搶占資源,出現無序競爭,針對這一現象,我們提出一個流域應主要由一家公司開發,實踐證明這一建議符合當時以及目前水電的實踐,有利于水電建設,也有利于今后水電的發展。
最后需要提出的是,雖然水電做出了巨大貢獻,但我國的能源結構正進入轉型期,電力供求的矛盾已不再突出,調整電力結構成為新的主要任務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好的水電資源越來越少,怒江、雅魯藏布江等尚未開發的地區所涉及的地質、跨界河流等因素太多,需要一個統籌機制,逐漸研究、解決這些問題。此外,水電在發展中國家仍有一定的發展潛力,加強與這些國家在水電開發建設方面的合作,符合我國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以及“走出去”戰略。
(本文來源于《能源評論》雜志)
該新聞目前暫無評論,快來搶第一個沙發吧!